【資料圖】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
《瘦不拉幾姐與圓咕隆咚妹》《蠟筆世界歷險記》《絕美詩畫與剪紙畫》《秦漢穿越記》《我的爺爺是知青》《快樂捕蟲記》《蓬蓬萊萊看神獸》……這兩天,路過黃浦區(qū)蓬萊路第二小學的人們會發(fā)現(xiàn),校園的圍墻上,“長”出了幾十本孩子們手寫手繪的書。它們被藏在亞克力展示盒里,翻動書頁,便能隨著小作者走進他們奇思妙想的世界。
這是蓬萊路二小為孩子創(chuàng)造的一道特別風景——從2015年至今,學校鼓勵有興趣的孩子們嘗試寫書,至今,已經(jīng)有297位小作家原創(chuàng)了188本手寫書,從文字到配圖,全部由孩子們個人或結(jié)伴完成,再交由“蓬萊小鎮(zhèn)”彩印出版。更令孩子們驕傲的是,其中16本書分別由學林出版社和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7本書獲臺灣國際華文少兒書作大賽優(yōu)勝獎;另外還有8本書組成的《魔法小書店》套書,即將付梓。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
你穿上將軍的盔甲,我頂著甲蟲的觸須,今天,小作者們扮演成自己書中的主角,帶來了他們的“我們自己寫的書”蓬萊小鎮(zhèn)第二屆書展。為期兩周的活動中,他們還將舉行校園簽售會、迷你舞臺劇等各種活動。校長余禎卻覺得,這還不夠。為了讓孩子們更有成就感,也讓專屬于的童年的蓬勃創(chuàng)造力被更多人看見,學校想到,將校內(nèi)書展延伸至校外,將校園圍墻變成一座向行人開放的“大書架”。
8年過去,最早的小作家已經(jīng)成了高中生。為了通過考驗拿到“小鎮(zhèn)書號”去努力尋找選題,為了一句話字斟句酌,為了一幅圖擦了又改……一本薄薄的小書,成了孩子們沉甸甸的回憶?!拔易钕矚g穿越類的書,我?guī)阏?!”大禮堂里,四(5)班男孩張稼丞今天是導覽員之一,帶領記者熟門熟路穿梭在書海之中。細心的老師們做了統(tǒng)計,就如同小張所說,8年來,小作家們的書中,冒險類、科幻或穿越類的書占比最高,有74本,超過總數(shù)的1/3,“奇遇”“幻想”“王國”的字樣出現(xiàn)頻率很高。五年級男生王其璋、蔣翱炟、張智宣都酷愛歷史,一拍即合,用將近一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了一本《秦漢穿越記》,“嬴政穿越到了今天,看到了國慶閱兵儀式,被盛況震撼到了,所以決定要去統(tǒng)一六國;劉邦很意外,我們現(xiàn)在用的文字叫‘漢’字……”小伙子們說,他們的創(chuàng)作憑借的不只是天馬行空的想象,還有嚴格的考據(jù),光是上海博物館青銅器展廳就去了好幾次。
董霽瑤所繪制的《瘦不拉幾姐與圓咕隆咚妹》,圖片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攝(下同)
一個“小鎮(zhèn)書號”,也成了孩子們觀察世界的窗口。女孩董霽瑤8歲時,被一歲不到的妹妹咬了一口,一下覺得肉乎乎的妹妹一點不可愛,想要爸爸媽媽把她“還”回去,但是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離不開這個軟萌的小家伙。在《瘦不拉幾姐與圓咕隆咚妹》中,她用妙趣橫生的文字配上“對話框”插畫,記錄了家有二寶的喜怒哀樂。女孩吳伊涵偶然聽說,爺爺是“知青”,于是花了半年多的時間,為爺爺做了“口述實錄”,也慢慢知道,原來,西雙版納的秀美風光里凝聚著爺爺那一輩的青春年華,爺爺手工活無所不能,也是因為那段特殊歲月的磨煉。
吳伊涵為爺爺做的“口述實錄”
“我們將陸續(xù)組織孩子們朗讀自己寫的書,錄下童年的聲音,日后聽聽一定會很有意思?!庇嗟澱f,學校計劃將音頻二維碼添上圍墻上的大書架,畢業(yè)的孩子走過母校,能更真切地回想起在這里度過的美好時光。(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