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到一年年終的時候,拿出一張紙或者一個本子,興致勃勃地寫下自己來年的計劃,包括但不限于減肥、工作、鍛煉、交友等各種目標。
(相關資料圖)
但是很快,大部分人會發(fā)現(xiàn),相比于執(zhí)行這些計劃,自己更擅長的是找借口去躲閃它們:或許不到一個月,這些曾經(jīng)的計劃就如同過眼煙云一般消失了。
發(fā)生了什么?是什么讓我們野心勃勃卻無能為力?近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所著的《延遲滿足》,或許能透露部分答案。
米歇爾教授又被稱為“棉花糖實驗之父”,棉花糖實驗算是心理學中最為著名的幾個實驗之一,而這本書也要從這里開始。
從棉花糖實驗開始
自1962年起,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開始進行“棉花糖實驗”。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預測出參與實驗的兒童日后生活幸福與成功的相關性。
這個實驗其實非常簡單:實驗人員請孩子們做出一個選擇,是立刻得到一個小獎勵,比如一塊棉花糖,抑或是等待20分鐘之后,得到一個更大的獎勵,比如兩塊棉花糖。
結(jié)果也非常明確,盡管仍有不小的爭議:那些愿意選擇等待的孩子,未來在學業(yè)、社交甚至健康上都有更好的表現(xiàn)。
這就回到了本書的關鍵概念:延遲滿足。請想象一個你非常想要的東西:對四五歲的孩子來說,可能是棉花糖;對于十幾歲的青春期少年,或許是一個非常想要的游戲機;對于更為年長的成年人,可以誘惑的東西更多,也更為多元。
讓我們重新回到一個孩子的視角:棉花糖白白的、軟軟的很蓬松,就像云朵一樣,吃上一口甜甜的,有幾個孩子能夠扛住這個誘惑呢?但確實有一些孩子,在獲得更高獎賞的可能性驅(qū)使下,并沒有馬上吃掉棉花糖。
他們在忍耐,想要通過忍耐得到“延遲滿足”。而延遲滿足的背后,是抵御短期誘惑的能力,以從長期來看獲得更高的收益。如果使用一個更為積極的詞語,那就是這些孩子是更有自控力的。
這本書全篇都在談上面這幾個概念,但分成不同的層次:第一部分是介紹棉花糖實驗是如何進行的,以及孩子們怎么用自己的方法抵御誘惑;第二個部分,則是談延遲滿足能力如何形成,以及為什么這一能力對孩子的未來具有“預見性”;第三部分則更為詳細的分析,延遲滿足所代表的自控力,是如何幫助人們過好這一生;第四部分則從更廣泛的社會視角,來談延遲滿足的應用。
而我認為,這本書全篇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米歇爾教授不斷談到的“可塑性”,而這也是所有心理學實驗中,最為期待發(fā)生的。不過,“改變”確實面臨很大的困難,如果一個人經(jīng)常在年終寫來年的計劃,他會明白這一點。
怎么讀這本書?
那么,作為一個普通讀者,如何更好地閱讀這本書?我自己覺得可以從兩個不同的維度來閱讀:心理學與自我控制(包括如何為人父母)。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延遲滿足》詳細地介紹了米歇爾教授和同伴如何設計“棉花糖實驗”,當實驗進行的時候,孩子們的表現(xiàn)如何,以及發(fā)生變量時(比如實驗對象的年齡發(fā)生改變),結(jié)果又有什么不同。
不過,我更想從另外兩個側(cè)面來談這本書:第一,從實驗對象來說,很多心理學的實驗會以孩子甚至嬰兒作為觀察的對象。而考察四五歲的孩子是否能延遲滿足,以及延遲滿足給這些孩子的未來帶來什么,這無疑是一個長期的實驗。通過這個實驗,讀者可以重新審視:究竟是先天還是后天,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這曾經(jīng)是心理學中長期爭論的問題,但現(xiàn)在更傾向于先天和后天聯(lián)合塑造了一個人。
第二,這本書的一個理論基礎是大腦的沖動系統(tǒng)和冷靜系統(tǒng)。所謂的沖動系統(tǒng),類似于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更從本能出發(fā),去應對恐懼、憤怒、饑餓等人類的根本問題。沖動系統(tǒng)是應對壓力的根本模式,尋求即刻滿足,當一個人看到一個蛋糕就走不動道——很明顯,沖動系統(tǒng)正在發(fā)揮它的力量。
另一個則是冷靜系統(tǒng),是一個可以根據(jù)刺激物進行調(diào)節(jié),產(chǎn)生理性、反思與策略性行為的系統(tǒng)。冷靜系統(tǒng)并非是人類天生獲得的,我們很難和幾個月的嬰兒談“冷靜”,米歇爾教授認為這一系統(tǒng)至少要20歲之后才能發(fā)育成熟。
人類社會追捧冷靜系統(tǒng)發(fā)達的人,崇拜政治家、運動員、科學家,他們都是能夠忍耐短期的痛苦,通過冷靜系統(tǒng)調(diào)節(jié)自身并追求更高利益的人。而米歇爾教授在這本書中談到延遲滿足如何在社會上發(fā)揮效用:有學校通過構(gòu)建延遲滿足中的“性格技能”,使學生們有能力去贏得屬于他們的機會。
辯證看待自我控制
“性格技能”的背后,米歇爾教授認為是自我控制,是放低“現(xiàn)在”重視“將來”。
自我控制是《延遲滿足》反復談及的一個問題:相對于其他孩子,能夠在棉花糖實驗中忍耐20分鐘的孩子,是更有自控力的;相對于其他成人,愿意不拿現(xiàn)在的10美元,而拿未來11美元的成年人是更有自控力的。
他們相對更注重長期利益。而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年終計劃最終會成為“幻影”,就因為過度高估自己冷靜系統(tǒng)的效力:它總是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缺失。很多時候,如不滿足我們的沖動系統(tǒng),比如計劃減肥的人看到一塊很想吃的蛋糕,那么其痛苦實在是難以承受的:很多人在寫來年計劃的時候,也并沒有足夠執(zhí)行的動力。
為了增強自我控制力,在《延遲滿足》一書中,米歇爾教授給出了很多建議,我略舉幾個。比如,首先很多時候我們要避免和刺激源直接接觸:寧可看到一張圖片,不要看到一個真實的蛋糕;其次,評估自己,看看哪一些最容易挑動我們沖動系統(tǒng)的“熱點”。比如一個想要和人打好關系的人,需要明白自己在哪些刺激下最容易生氣或者爆發(fā),盡量避免這一場景;最后,在面對痛苦的時候,可以將視角抽離,將自己當成“墻上的一只蒼蠅”(米歇爾教授的原話),重新審視這一段經(jīng)歷。
相對于過去,我們面對更多的刺激源:擁擠的城市、大量的人群、更高節(jié)奏的工作、更狹窄的生活環(huán)境……這些都是人類這種曾經(jīng)長期以打獵與采集為生的、生活在廣闊天地中的生物,快速進化到目前更多依靠人類城鎮(zhèn)分工合作來生存的一員,所不得不忍受的。
我們的沖動系統(tǒng)不喜歡這些,面對大量刺激,經(jīng)常過度的運作,最終使人“精疲力竭”。從這個角度來說,手機這種既有很強的可獲得性,又聚焦于每個人所喜歡的部分(就如同棉花糖之于四五歲的孩子),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防御手段,緩解人們由于處于不熟悉或者不喜歡的環(huán)境中,沖動系統(tǒng)的過度運作。
而作為父母,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也需要足夠的策略。米歇爾教授認為,父母應該為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們可能更會模仿家長們?nèi)绾稳プ?,而不是聽他們?nèi)绾稳フf。
與此同時,也要注意自控力帶來的問題:過度驕傲。無數(shù)在社會上頗有建樹的人,自控力很強,但卻跌入一個明顯的陷阱,這首先是因為自控力會有選擇地出現(xiàn),一個人或許認為在工作中需要自控力,但在生活中不需要。其次,一個擁有自控力的人或許會過度驕傲,從而使自控力喪失。
相比于獲得自控力,這本書用了相對短的篇幅談了另外一面:過度自控會發(fā)生什么?這是延遲滿足的另外一面。
有時候我們需要來點自我獎勵,滿足我們的沖動系統(tǒng)。并不是所有自控都是好的,過度的壓力只會耗盡一個人的意志力,使人類跌向另外一個深淵。
保持平衡,這是更重要的:不要過度等待你的棉花糖。
(文章來源: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