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圍山博物館管轄有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竇大夫祠、多福寺、凈因寺,到了這里看什么?此地不僅藏有古建筑、彩塑、壁畫、碑刻等豐富的文物資源,尤為難得的是,亦可一站式尋得“古晉陽八景”中的三景:“烈石寒泉”“崛圍紅葉”“土堂怪柏”。
沿濱河?xùn)|路一路向北,行至尖草坪區(qū)上蘭社區(qū),即將抵達(dá)竇大夫祠時,聽得見老樹枝頭蟬噪陣陣,汾河岸畔鳥鳴聲聲,蟬叫鳥鳴一唱一和,更覺此地幽靜。
竇大夫祠,亦稱烈石神祠、英濟侯祠,是為紀(jì)念春秋時期晉國賢臣竇犨而建的祠堂,也是歷代地方守臣及百姓祈雨的場所。其始建年代雖已無從考證,但從唐代詩人李頻的詩句“游訪曾經(jīng)駐馬看,竇犨遺像在林巒”中可見,竇大夫祠在唐代已經(jīng)存在。祠內(nèi)有碑文記載:“宋元豐八年(1085),竇祠被汾水所淹,現(xiàn)祠重修于至元十二年(1275)。”明清續(xù)修,現(xiàn)存建筑為元代風(fēng)格。
竇大夫祠坐北向南,總占地面積1.7萬余平方米,整個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共有殿堂30余間,中軸線上依次布列為樂樓、山門、獻(xiàn)殿和正殿,兩側(cè)配東西耳房、廂房及鐘鼓二樓等。
進入祠院,造型雄偉,飛檐翹角,宛如大鵬展翅般的獻(xiàn)殿,會牢牢鎖住人們的視線,開放式布局,耐人尋味。更令人贊嘆的是它的藻井,原木斗栱交錯層疊,排列疏朗,造型上圓下方,表達(dá)了古人對宇宙的認(rèn)識,也是竇大夫祠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所在。
一詩一文、一椽一木,都可見歷史文脈。乾隆年間,一副由浙西學(xué)者沈榮昌所撰的楹聯(lián):“太行峰巔孔圣為誰留轍跡”“烈石山下晉賢遺澤及蒼生”,寫到了孔子為竇犨回車的故事,也把竇大夫的仁愛品行流傳在晉陽大地上。
“虹巢不盈丈,臥看西山村。云起雨隨響,松停濤細(xì)聞……”竇大夫祠南殿西側(cè)鼓樓下,名為“虹巢”的一眼窯洞頗有來歷,相傳傅山就在這間小屋里讀書、寫作。因屋前有一株老杏如虹,他便起名為“虹巢”。
竇大夫祠西側(cè),即為“古晉陽八景”中“烈石寒泉”所在。經(jīng)修葺,人們在這里可以遇見“時雨欲來騰霧靄,微風(fēng)初動漾波瀾”的景致。
與竇大夫祠隔汾河相望,崛圍山巔南坡有古剎多福寺,始建于唐貞元二年,宋末毀于兵火,明代洪武年間重建,歷來是名人逸士游蹤之地。多福寺依山而建,為三進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寺內(nèi)山墻有明代瀝粉貼金彩繪的佛傳故事84幅。畫中建筑、環(huán)境、景物、陳設(shè)均布位恰當(dāng),透視準(zhǔn)確,無繁雜之感,亦無空曠之弊。整個壁畫的色調(diào)以青綠為主,兼用朱、白、赭、黃等色,繪畫手法別致,采用瀝粉勾勒衣紋、建筑輪廓、樹木枝葉和果實等,增強了繪畫的立體感,技法嫻熟,線條流暢,使整幅壁畫極為生動逼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為明代寺觀壁畫中的精品。秋來紅葉滿山,此地可賞“古晉陽八景”中的“崛圍紅葉”。
傅山在晚年詩作中寫道:“明月上東崗,汾河憶土堂。”詩中的“土堂”即崛圍山下的凈因寺。這里由山門、南殿、韋陀殿、大雄寶殿、大佛閣等古建筑組成。大佛閣內(nèi)有高約十米的土雕大佛,創(chuàng)建于金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俗稱“土堂大佛”。院內(nèi)兩株古柏相對而生,其中一株樹皮紋理走向為順時針方向,另一株則呈逆時針方向,兩株樹相互守望,令人稱奇,是為“古晉陽八景”中“土堂怪柏”所在處。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游崛圍山博物館,可覽三處“古景”。我們不妨從這里出發(fā),漸次走進更多處類博物館,看古今交融、新老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