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芳香四溢的粢毛肉圓不僅承載了臨平人的家鄉(xiāng)情懷,而今也將變身為孩子們課本里一頁生動的“活教材”——近日,在臨平區(qū)“‘食’全‘食’美”食育項目推進會上,臨平區(qū)教育發(fā)展研究學院教研員林長春介紹了未來食育課程的教材編制方向。
在未來的食育課程里,食物不只是色、香、味或是滿足食欲的工具,也能成為“育人”的媒介,更能變身學生項目化學習的全新載體。比如在一道耳熟能詳?shù)聂颐鈭A里,學生要學習每一種配料的由來,包括大米的種植過程等生物知識,豬肉的保鮮原理等化學知識,以及粢毛肉圓背后的當?shù)孛朗硽v史等知識。
據(jù)了解,“‘食’全‘食’美計劃”是在“雙減”大背景下,由臨平區(qū)教育局與老板電器共同推出。該計劃不僅是對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勞動教育的政策實踐,也同步開啟了食育的校政企合作新模式。接下來,雙方將以新時代校園勞動教育為依托,以“小學生感受食育文化”為路徑,共同推動“勞育·食育”發(fā)展。
而類似這樣圍繞一道菜進行全生命周期的課程教育也將成為臨平食育的一大特色。臨平區(qū)教育局食育課程研發(fā)指導師將和老板電器合作,聯(lián)合食育首席顧問——北京東方美食研究院院長、世界食學論壇理事長劉廣偉共同開展食育教材及食育課程的研發(fā)。此外,各學校還將利用學校自有條件,自主開發(fā)日常食育課程,進行勞動種植、采摘,或培育幼苗等勞動教育,真正讓學生認知、參與并體驗食育樂趣。
與教材同步推進的還有一個個極具現(xiàn)代感、敞開式廚房設計的食育基地空間。以育才實驗小學新荷校區(qū)作為示范基地,臨平將有12所小學作為第一批食育基地,由老板電器及校方共同投入資源建立,供臨平學子進行食育的實踐體驗。
“以食啟智,以食育人。生活中常見的食物、食育正是孩子們感官發(fā)展、認識自我的有效途徑,我們相信這樣的食育模式不僅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傳播,更有助于孩子們健康飲食習慣的養(yǎng)成和正確人生理念的樹立。”臨平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涂玥 臨平微融圈 劉夢怡 楊蓉蓉 張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