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天津北方網(wǎng)訊:近日本市晝夜溫差明顯變大,暑氣與秋爽逐漸更替消長。天津中醫(yī)一附院院長、王金貴教授表示,處暑節(jié)氣要養(yǎng)陰護陽,警惕秋涼及秋燥。
入秋后,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只有聚足陽氣才能抵御日后的寒冷侵襲。處暑后應每天早睡早起,適當午睡,調(diào)養(yǎng)人體陽氣的出入。充足的睡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秋乏,提高免疫抗病能力,應對如呼吸道感染、心腦血管疾病、過敏疾病等秋季流行病。入秋后,西瓜這類的生冷的瓜果要少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鍛煉活動是養(yǎng)生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升發(fā)養(yǎng)護陽氣最見效的方法。適量運動,如登高、慢跑、散步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但不必大汗淋漓,恐傷及津液。
處暑節(jié)氣雖有金風送爽,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qū)也會出現(xiàn)“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狀況。處暑過后,不可貪涼。夏日常用的涼席、冷氣在該節(jié)氣的使用應適度減少,尤其要注意臍部的保暖。由于晝夜溫差變大,早晚時分要注意添衣,應做好項背部、腳部等部位的保暖,防止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急劇收縮,誘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及時增減衣物,維持血壓穩(wěn)定,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有重要意義。此時衣著也不應太厚,以微感涼意而不寒為宜,為氣候轉冷做好適應性準備。
處暑的到來,意味著秋燥也悄悄而至。燥邪侵襲人體,會出現(xiàn)眼睛干澀、皮膚緊繃、起皮脫屑、大便干燥、咽喉不利、干咳、唇炎等癥狀。秋日可練習“漱泉術”,即每日清晨洗漱完畢,用舌在口中攪動,等到口中唾液增多,漱練數(shù)遍后,分3次咽下,長期堅持能夠預防秋燥。處暑節(jié)氣,飲食上要增酸減辛,防止秋燥傷人。可以多吃蘋果、葡萄、山楂等酸味食品。此時也應當多喝水補充津液,適當補充一些具有滋陰潤燥的食物,如粳米、南瓜、蘿卜、芹菜、菠菜、蜂蜜、銀耳、桂圓、柚子、梨子、干貝、海帶、海蜇、河魚、河蝦、鴨肉等。
王金貴教授為市民推薦一道處暑藥膳——滋陰潤燥養(yǎng)生湯。一個銀耳浸透去蒂洗凈切小塊,一個雪梨去核切小塊,百合、石斛、龍眼肉洗凈,將上述食材放入瓦罐中,加入1000毫升清水,煮沸騰后改中火煮40分鐘,加入適量冰糖。若供糖尿病患者食用,可不放冰糖,改加瘦肉200克,煮沸騰后改中火煮40分鐘加入適量鹽調(diào)味即可。銀耳歸肺、胃、腎經(jīng),能滋陰潤肺;雪梨能清熱生津、潤燥化痰,兼具通便潤膚的作用;百合味甘,入心經(jīng)和肺經(jīng),既能養(yǎng)心肺之陰,又能清心肺之熱,還有一定的安神作用;石斛能夠起到清熱、生津的作用;龍眼肉健腦益智、安神定志、補氣養(yǎng)血。上述食材均有滋陰潤燥的作用,部分可以醒腦安神,不僅能預防秋燥,還可以改善秋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