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針對A股市場,為什么很多投資者認為市場“重融資、輕投資”,缺乏公平?為什么那么多公司都把上市當成造富手段且不惜造假?為什么機構投資者進入A股市場也會變成“快進快出的大散戶”?……一系列問題都是A股市場的大問題。
如何破解?首先要找到病根,然后才能對癥下藥。那病根何在?我認為:是A股市場發(fā)行機制中的一個細節(jié)。
具體而言,新股上市的第一時間,在新股發(fā)行價附近只有需求(買盤),沒有供給(賣盤)。解釋一下:假定新股發(fā)行價10元,上市開盤的第一時間,投資者是否愿意把手中的新股10元賣掉?當然不會。所以,新股上市在新股發(fā)行價格附近,供給幾乎為零;但有沒有需求?當然有,而且面對零供給,只要有一點點需求,股價就會跳漲,直至賣盤(供給)涌現(xiàn)。這就是為什么新股上市之后,往往股價會上漲一倍、兩倍,甚至N倍的關鍵所在。
有什么問題嗎?當然,而且問題巨大。第一,引導海量資金堆積股票一級市場,閉眼買新股,多貴都不怕,根本不是投資,而是套利,結果是:新股發(fā)行價格畸高,上市公司嚴重超募,并形成嚴重扭曲的利益誘惑;第二,新股上市開盤后,在“需求遠低于供給”的條件下,股價被進一步推高,價格嚴重背離價值,以致所有新股“垃圾化”;第三,二級市場投資者變成接盤俠,不關注新股的投資價值,而更關心能不能“炒作”;第四,新股上市后一般會經歷數(shù)年的陰跌,直至超跌,而這個過程實際對股價指數(shù)構成嚴重影響,科創(chuàng)50指數(shù)自誕生之日起一直陰跌,就是這個道理;第五,從一級市場發(fā)行到二級市場交易,股票投資價值被嚴重懷疑,使得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幾乎無法建立;第六,極易刺激造假行徑……
把以上新股發(fā)行機制所帶來的問題,和本文開篇所揭示的那些問題對比一下,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在A股市場發(fā)行機制中,在新股上市的第一時間,在發(fā)行價附近只有買盤沒有賣盤的問題,是不是帶來“全局性”問題的細節(jié)?
實際上,基于股票定價理論,對單一個股而言,在所有價格點,市場交易越充分,股票定價越準確。但在A股市場上,一級市場發(fā)行給定一個價格,二級市場上市后又給出另一個價格,而上市之后三年股票價格被迫回歸真實價格,這說明什么?市場定價失靈。
目前A股市場的發(fā)行機制不是世界各個股市通行的做法嗎?其實,貌合神離。第一,在成熟股市中,機構投資者是主體而非散戶,其理性程度遠高于A股市場;第二,成熟股市的投資者一般認為,新股未經市場考驗,投資風險巨大,所以投資新股非常謹慎;第三,發(fā)達股市不存在“閉眼買股”的情況,投資者一般認為市場路演、詢價、定價、買賣雙方博弈的過程已經充分體現(xiàn)股票真實價值,無“撿漏”的可能;第四,新股發(fā)行商有義務承擔“做市”職能,在市場沒有供給時提供供給、沒有需求時提供需求,盡管它并不排斥供求失衡之下的漲跌,但有這樣的機制,至少可以多少制約一下“惡炒”;第五,市場監(jiān)管的嚴厲程度高,新股發(fā)行價格異動,會導致監(jiān)管者詢問。
該如何消除頑疾?方法非常多。比如,新股發(fā)行采用“大差價,且單一賬戶、單一價位限額配售”的拍賣方式,讓新股發(fā)行更好地反映不同投資者的不同價格訴求,上市瞬間就是同股不同價,繼續(xù)走高有人想賣、有人想買,至少不至于出現(xiàn)“零供給”狀況。所以只要看到問題,愿意解決問題,那方法一定會比困難多。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周刊)